一、工程研究中心简介
由我校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与建筑工程学院联合申报的“贵州省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作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平台,于2020年列入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专项计划(黔发改高技[2020]896号)。工程研究中心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一体,以资源与环境领域为基础,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大数据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对于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研究中心以人-地环境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为其主要研究内容,着重探讨人类社会和工程生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地质环境对各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重点是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演化趋势,从而提出合理协调人-地环境关系及有效防治工程地质灾害的对策和措施,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组织机构及管理人员概况
工程研究中心按照部门设置相应管理人员,具体如下:
组织机构 |
负责人 |
性别 |
年龄 |
专业特长 |
职称 |
主任 |
王林 |
男 |
55 |
模式识别 |
教授 |
副主任 |
熊元 |
男 |
58 |
农学 |
研究院 |
副主任 |
黄其松 |
男 |
44 |
公共管理 |
教授 |
副主任 |
朱四喜 |
男 |
47 |
生态工程 |
教授 |
中试基地-贵州省生态环境与应急安全技术创新中心 |
王林均 |
男 |
38 |
地质工程 |
教授 |
灾后地质环境演变与保护专业实验室 |
杨成 |
男 |
42 |
环境工程 |
教授 |
地质环境修复与生态治理专业实验室 |
朱四喜 |
男 |
47 |
生态工程 |
教授 |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实验室 |
张搏 |
男 |
35 |
地质工程 |
副教授 |
岩土力学实验室 |
冯健雪 |
男 |
34 |
土木工程 |
副教授 |
工程检测与环境监测中心 |
王志康 |
男 |
33 |
环境工程 |
副教授 |
吕文高 |
男 |
35 |
土木工程 |
副教授 |
办公室 |
王琦崧 |
男 |
30 |
地质学 |
副教授 |
王章鸿 |
男 |
33 |
环境工程 |
副教授 |
项目管理部 |
乐巧丽 |
女 |
29 |
岩土工程 |
实验师 |
肖俊贤 |
男 |
35 |
安全工程 |
讲师 |
财务部 |
张玮 |
女 |
43 |
会计学 |
教授 |
人才培训中心 |
张吉 |
男 |
33 |
土木工程 |
副教授 |
王晓丹 |
女 |
32 |
环境科学 |
副教授 |
三、研发团队
团队一:复杂岩体结构与工程地质灾害机理研发团队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学历 |
职称 |
毕业院校/专业 |
研究方向 |
1 |
张搏 |
35 |
博士 |
副教授 |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 |
2 |
冯健雪 |
34 |
博士 |
副教授 |
广西大学 岩土工程 |
岩土工程 |
3 |
王琦崧 |
30 |
博士 |
副教授 |
中国地质大学 矿床学 |
地质学 |
4 |
魏勇 |
35 |
博士 |
副教授 |
成都理工大学 岩土工程 |
地质灾害 |
5 |
尹新雅 |
37 |
博士 |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 |
环境工程 |
6 |
钱志宽 |
37 |
博士 |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 |
地质学 |
7 |
牟勇忠 |
41 |
博士 |
讲师 |
中国地质大学 土木工程 |
地质灾害 |
8 |
乐巧丽 |
29 |
硕士 |
实验师 |
广东工业大学 岩土工程 |
岩土工程 |
团队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发团队 |
1 |
王林均 |
38 |
博士 |
教授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岩石地球化学 |
地质工程 |
2 |
吕文高 |
34 |
博士 |
副教授 |
大连理工大学 结构工程 |
结构工程 |
3 |
张吉 |
37 |
博士 |
副教授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结构工程 |
结构工程 |
4 |
吴琴 |
35 |
博士 |
副教授 |
贵州大学 结构工程 |
结构工程 |
5 |
王建祥 |
37 |
博士 |
副教授 |
新疆农业大学 水利工程 |
防灾减灾 |
6 |
杨想红 |
39 |
硕士 |
副教授 |
贵州大学 结构工程 |
结构工程 |
7 |
张训详 |
40 |
硕士 |
讲师 |
重庆大学 岩土工程 |
岩土工程 |
8 |
肖俊贤 |
35 |
硕士 |
讲师 |
贵州大学 安全工程 |
安全工程 |
9 |
洪京京 |
32 |
硕士 |
讲师 |
贵州大学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 |
团队三:灾后地质环境演变及保护技术研发团队 |
1 |
杨 成 |
41 |
博士 |
教授 |
中科院地化所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2 |
王志康 |
32 |
博士 |
副教授 |
美国托莱多大学 化学环境工程 |
化学环境 工程 |
3 |
王章鸿 |
30 |
博士 |
副教授 |
东南大学 环境工程 |
环境工程 |
4 |
王晓丹 |
31 |
博士 |
副教授 |
中科院地化所 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 |
5 |
刘涛泽 |
43 |
博士 |
副研究员 |
中科院地化所 地球化学 |
环境地球 化学 |
6 |
陈栋为 |
40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中山大学 水文遥感 |
水文遥感 |
7 |
苏印 |
30 |
博士 |
副教授 |
日本北九洲大学 环境工程 |
遥感技术 |
8 |
蒋科 |
29 |
博士 |
副教授 |
中科院地化所 环境科学 |
环境地球 化学 |
|
|
|
|
|
|
|
|
团队四:地质环境修复与生态治理研发团队 |
1 |
朱四喜 |
47 |
博士 |
教授 |
浙江大学 植物学 |
生态工程 |
2 |
袁远爽 |
33 |
博士 |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学 |
生态修复 |
3 |
王 慧 |
37 |
博士 |
副教授 |
浙江大学 环境工程 |
环境修复 |
4 |
孙彩丽 |
33 |
博士 |
副教授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生态治理 |
5 |
刘静 |
33 |
博士 |
副教授 |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 |
环境修复 |
6 |
杨 镇 |
31 |
博士 |
副教授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矿产普查与勘探 |
土壤修复 |
7 |
王章鸿 |
33 |
博士 |
副教授 |
东南大学、环境工程 |
环境修复 |
8 |
顾润尧 |
30 |
博士 |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科学 |
土壤修复 |
四、近期与远期目标
1、近期目标
①平台建设方面:
改扩建4个专业实验室(岩土力学专业实验室、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实验室、灾后地质环境演变及保护专业实验室、地质环境修复与生态治理专业实验室),建设1个中试基地(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应急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以及1个检测中心(贵州民族大学工程检测及环境监测中心)。其中,4个专业实验室建设在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A10栋、A4栋、A9栋;1个中试基地建设在贵州省科学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的三层-四层;1个检测中心建设在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A4栋。以上专业实验室、中试基地和检测中心面积总计为4000 m2 。学校承诺按照相关政策进行人力资源、资金配套和场地支持,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管理。
②标准、专利方面:制订标准1项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上。
③科研方面:争取国家级项目2项以上,省部级项目6项以上,工程化应用项目10项以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篇以上。
2、远期目标
①支撑平台建设方面:深化专业实验室建设(新增面积为2000 m2,具体包括岩土力学专业实验室、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实验室、灾后地质环境演变及保护专业实验室、地质环境修复与生态治理专业实验室)。
②扩大工程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示范点建设,完善中试基地(贵州省生态环境与应急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和检测中心(贵州民族大学工程检测及环境监测中心)的建设工作。
③制订标准2项以上,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以上,国家级项目5项以上,省部级项目12项以上,工程化应用项目20项以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篇以上,取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
④新增省管专家1名,培养研究生30余名,引进与培养10名高层次专业人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