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予单位 |
名称:贵州民族大学 |
代码:10672 |
2022年12月31日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于2014年获批,2015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43人。2018年顺利通过硕士点合格评估,2019年调整专业名称为“资源与环境”,培养学院为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方向)与建筑工程学院(地质工程方向)。
1. 本硕士点建设背景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现在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垃圾围城、生态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造成人居环境质量下降,迫切需要大量相关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乡村振兴”、“大生态”战略,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贵州必须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等。近年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地质工程学科群建设成绩明显,汇聚大批量青年博士、教授,学科团队建设发展迅速,研究生生规模稳步增长,教师与企业科技转化合作紧密,国际生招生有实质性进展,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建设有所突破,总体上学科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 号)文件中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在全面建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更大力量。因而“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生毕业后就业渠道广,前景良好。毕业生能进入管理部门从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的规划与管理工作,或进入企业从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设计、技术攻关及改造、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工作,或进入院校从事与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
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的优势,紧扣西南地区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需求,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环境污染控制、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美丽乡村建设与清洁生产、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并为东盟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环保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充分体现本硕士点的地域性、民族性、国际性。
2. 硕士点建设目标与定位
授权点建设目标:通过五年建设,努力将本授权点打造为省内领先、西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东南亚国家有一定知名度的高层次应用性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结合西南地区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充分体现地域性、民族性、国际性,为贵州乃至西南培养民族地区的工程技术人才。
硕士生培养定位:本授权点硕士生培养侧重于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主要面向政府环保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结合西南地区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为贵州乃至西南民族地区、东南亚国家培养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特点,而且在环境工程、地质工程领域能担负环境工程、地质工程规划与管理、设计与实施、研究与开发、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等,以及基础扎实、政治合格、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 学位要求
(1)基本素质与知识能力要求:本授权点硕士生应遵纪守法、科学严谨、政治合格、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程技术与管理能力,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职业规范,具备实践研究、技术创新与组织协调能力,并要求在企业中专业实习实践实训1年以上。
(2)学位论文要求:硕士毕业论文选题要求是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毕业论文的形式是应用研究论文、工程设计、产品研发、环境工程、地质工程、项目管理或调研报告等。
(3)学位授予要求: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通过学位英语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的基础上,须完成研究生培养要求(四个要求),其中①、②、③为必须完成的条件,④、⑤、⑥选择一项完成,具体如下:
必须完成项包括:
①至少发表1篇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学生一作或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包括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的论文、SCI论文、EI源刊论文,且必须以贵州民族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或作为负责人主持1项横向课题并发表论文1篇;
②学生需要在行(企)业或单位实习半年(研究生入学之前已有2年以上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或一年以上,实习的行(企)业或单位需得到学院的考察同意备案,并签订相关合作协议;
③硕士毕业论文必须是和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相关的应用性研究、技改报告等,符合国家学位办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要求或规范。
选择完成项包括:
④成功授权专利1项或软件著作权2项(以贵州民族大学为授权人)、或获得和环境工程、地质工程专业相关的培训证书或资格证书1份。
⑤成功申请1项校级以上研究课题或横向课题;或1次校级及以上(含省部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含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三等奖及以上。
⑥在环境工程、地质工程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成功作主旨报告(口头报告或墙报)1次,或在院级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1次。
4. 培养方案制定
该领域制定的最新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国务院学位办制定的“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和印发的《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学科研究方向,充分体现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并结合地域性、民族性、国际性的特点,要求专业实践时间1年以上,培养全过程实施“双导师制”,课程体系体现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
(二)招生就业情况
资源与环境硕士点发展迅速,近年来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知名度不断的提升。2022年招生61人,毕业21人。在毕业生中,大部分的去向为国家行政、企事业单位,其中有2人考上全日制博士。毕业生主要竞争优势体现在行业特色突出,就业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工作作风踏实,学生整体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多从事专业对口行业,领域涵盖各大中型企业、研究设计单位、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以及政府机关等。超过半数毕业生投身贵州民族地区建设,深入基层在生态环保行业从事环保设备开发、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环境监测与管理等工作,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三)导师队伍
贵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校内导师队伍现有52人,平均年龄约为39岁。校外导师54人。其中,校内导师90%以上的博士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其中,正高10人,副高41人;博士47人,硕士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贵州“千”层次人才6人;留学半年以上的教师15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达到45人。另有,校外导师有53人,其中有3人入选了贵州省产业导师。师资队伍知识、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已成为培养贵州省环境工程领域人才提供了保障。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积极推进研究生的奖助工作,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助学金,奖学金。助学金做到了所有的学生全覆盖。2022年度,资源与环境硕士点研究生共获得国家奖学金2名(2020级夏国栋、梁景华)、省级三好学生1名(2020级夏国栋)、校级三好学生16名、校级优秀学生干部8名、学业奖学金49名。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做好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党支部委员会由5人组成,分别设支部书记(支引娟老师)、组织委员(时治宇)、宣传委员(彭语童)、纪检委员(陈永友),进行支部日常管理工作。
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支部工作的领导
支部党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做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引导支部党员将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来,凝聚发展动力。
2.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教育工委“五级书记抓党建”,构建学院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两级书记抓党建工作机制,落实“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全面压实党的建设政治责任。党委书记为学院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年初学院党委指导支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年底学院党委认真开展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
3.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建根基,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支部书记、支委由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担任,在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方面均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带头严格执行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主题党日等制度,2022年,组织召开支委会15次,支部大会9次。三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广泛吸纳优秀人才,2022年共接收党员11人,11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四是做好党员组织关系的转出和接收工作,完成毕业生党员和新入学党员的党员材料转接工作,2022年共转出党员15人,转入党员15人。
4. 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校党委和院党委有关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坚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支部党员的身体健康;二是贯彻落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四个一”行动方案》,引导支部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要求,为疫情防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思政教育及党团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抓党建,服务学院“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人才优、科研强”的工作格局,为学院加快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三)校园文化建设
为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导师队伍,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贵州民族大学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各位研究生导师深刻认识到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岗位培训、强化岗位管理、强化岗位培训、强化职责管理、强化示范引领、强化责任担当,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才能为学校的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
强化制度建设,明确导师育人职责。学校注重导师“育德”和“育才”工作的制
度化和规范化,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育人、招生、培养、管理等方面对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出更加明确的具体要求。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强化示范引领,宣传导师先进典型。学校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等“六位一体”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系。通过多措并举,使立德树人职责意识深深扎根广大导师心中,优秀导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造就出一大批师德高尚、术业精进、指导有方的、师及团队。我校研究生优秀典型不断涌现,学位论文质量不断提升,优秀学术成果大幅增加,研究生人才培养不断迈上新台阶。教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导师用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刻苦的敬业精神影响和感染学生,培养研究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术与科研的纯洁性与严肃性,在科研、教学及日常活动中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强化学术规范训练,亲自审核研究生发表的科研成果和提交的学位论文,杜绝抄袭剽窃、实验作假、数据作假等不端行为;教育研究生正确对待名利,实事求是地在成果上署名,培养研究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强化岗位培训,提升导师育人能力。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定期集中培训和不定期专题论坛相结合的培训制度,构建校、院、学科协同的培训交流机制,重点加强对导师岗位职责、师德师风、学术规范、心理健康和指导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培训,经常性开展导师工作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导师指导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切实提升导师在人才培养工作的使命感、认同感和自觉性。
强化职责管理,规范导师履职尽责。学校严格导师资格遴选,将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作为资格遴选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凡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实施“一票否决”。实施评聘分离,岗位管理,加强导师招生资格审核与动态管理,规范发挥导师在研究生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全面落实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学业指导、经费资助、思想道德及科学伦理示范教育等方面责任,将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导师考核要素;对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研究生培养成绩显著的导师,予以表彰或奖励;对未能履行导师职责,导致师德师风、研究生培养质量等出现重大问题的,予以约谈、限招、停招,甚至取消导师资格。科学设置学术水平的考量标准,并为高质量、负责任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开辟绿色通道。为导师提供政策解读、管理咨询、流程服务及心理疏导,实施“有温度的管理”。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包含课程思政、核心课程、学术规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等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情况。案例库建设与获奖情况。留学生教学情况。研究生教材建设情况。疫情期间的教学与质量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
学院组织专班,配合教学督导常规检查包括教师教学情况(备课、教案、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堂教学、实验操作、教学效果、作业布置批改等);教学秩序情况(检查任课教师教学纪律遵守情况、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教学纪律情况等)、教研室活动开展情况(教研室活动记录、教研室教研情况、学院组织听课记录等);教学计划执行及教学进度情况,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与进展情况。保障教学管理高效有序,文件存放规范,教室使用正常;教学运行稳定,教学内容、进度能按计划有序进行,调课率在正常范围内;教学秩序较好。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仅完全涵盖环保专业课,而且思政、党建、工程伦理课程都有涵盖。筹划留学生培养方案,融入特色课程。后续还要增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研究生教改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有主持案例库改革1项,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教学质量严格按照研究生院的要求归档。
(二)导师选拔培训
导师的选拔必须通过学校的硕士生导师资格认定,指导每名学生需要有不少于每年平均2万(三年培养期间6万科研在研经费,已经结题的项目不计算入内)的经费支持。出现学术不端等的情形,立即中止导师招生资格。
另外,为了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学院分别与导师、研究生签订承诺书,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认真完成学院对硕士生导师指导的培养要求须完成研究生培养要求。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硕士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学校教师工作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师德师风工作实施方案。一是签订师德责任状;二是开展师德讲座,三是热爱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四是以身作则,自觉修身养性;五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六是加强同群众的联系与沟通,定期召开教职工师德师风交流会议。
今后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完善有以下的发展建设目标:
1. 健全制度
建立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评选机制,在研究生招收和指导方面实行学术道德、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线的精神文明建设,印发《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实施意见》。围绕“创新研究生德育的探索”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和载体的新探索”等主题开展机制创新研究,并在校内推广实施。
2. 明确权责
强化导师学术自律和对研究生的督导责任,做好新任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与导师职责培训,定期开展导师岗位评估。将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和学位论文抽检等结果,与导师招生资格确认、招生计划分配及其他评比活动紧密挂钩。激励导师育人积极性,实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工程;设立专项每年支持一批导师培育优秀研究生。在制定招生计划分配方案时向有重大科研项目、充足科研经费和突出科研成果的导师倾斜。
3. 学生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组织学生评议老师课程教学质量,参与每两年一次的校“师德先进个人”与“师德标兵”评选。举办“我与导师在一起”、“我与名师面对面”、“导师之声”、“导师博客”、“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等活动,通过学生自评自选的形式,从学术科研、德行品格等方面对导师进行评价。
4. 典型引领
紧扣“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师德评选,挖掘和推广优秀师德典型。推广优秀师德典型事迹,承办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及图片展,把先进典型推选转化为师德事迹宣传推广活动。集中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典型的良好氛围。
5. 学术训练情况
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及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包括制度保证、经费支持等。
研究生导致选拔要求:指导每名学生需要有不少于每年平均2万(三年培养期间6万科研在研经费,已经结题的项目不计算入内)的经费支持。研究生学术训练分为两类,一类是学院统一安排,由于缺少经费支持,2022年度主要通过研究生课程,例如文献写作、仪器分析等,培养研究生写作能力与实验技能;第二类是通过课题组组会开展,学位点对教师提出要求,原则上每两周一次组会,培养研究生文献阅读与创新能力。在学位点制定的各方面制度引导、管理下,研究生培养成果凸显。在2023年研究生经费到账情况下,学位点将根据情况增加学术训练项目,确保研究生高质量培养。
6. 学术交流情况
2022年度,因疫情防控,硕士点开展学术交流相对较少,研究生培养相关主要活动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2次,分别邀请了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付勇静教授(2022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承帅研究员(2022年11月23日)莅临我院做学术交流,分享了学术论文写作经验。组织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会议1次(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第二届线上麦哲伦世界游学团,2022年11月21 日),提高了研究生对国际形势、热点问题、新技术新理念上的认知。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包含招生选拔、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导师指导(专硕点还应写明双导师制建设与实施情况)、学术训练、学位论文质量、实践基地制度建设、质量管理、学风建设、管理服务、就业发展等内容。
按照培养要求,分别制定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点导师承诺书》和《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点研究生承诺书》,规定学生必须达到培养要求才能毕业。通过严格执行,保障培养的质量。
(二)教师队伍建设
贵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校内导师队伍现有52人,平均年龄约为39岁。其中,31~35岁20人,36~40岁19人;41~5岁5人,46~56岁5人。90%以上的博士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其中,正高10人,副高41人;博士47人,硕士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贵州“千”层次人才6人;留学半年以上的教师12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达到45人。校外导师有54人,其中有3人入选了贵州省产业导师。师资队伍知识、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已成为培养贵州省环境工程领域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科学研究
学位点注重导师引导功能,充分调动师、生科研积极性。2022年度,研究生联合导师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一区、二区论文13篇,EI及卓越期刊论文12篇,中文核心期刊27篇, 2019级研究生徐清雅(导师:刘涛泽)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中国科学院1区、2区各一篇);研究生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奖项20余人次,其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5项;研究生导师申请省部级以上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7项。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培养过程中,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动员导师积极参与教育最新热点的会议学习。与会全体人员在学习中认真思考,围绕思政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研究生教育中的痛点、难点、热点问题,分享交流学习体会。导师代表表示,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明确了导师在招生、培养、毕业三个阶段都要有所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坚持学术性和职业性双重要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生态环境专业人才。朱院长表示,学院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科点要以指示批示为引领,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最前沿,深入聚焦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五)国际合作交流
受疫情影响,2022年度直接的国际合作交流开展较少。但组织研究生积极参加多场相关线上学术报告、会议等。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 学生招生规模较小:招生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经验不足、宣传不到位;西部考生的英语、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上线率不高;由于学校地处西部,考生调剂积极性不高。
2. 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本学位点硕士生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学习需求,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形成了较为扎实的环境工程理论基础和学科思维,但仍然存在授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课程的前沿性不强,工程型、职业性特点不足,案例教学不多等问题。
3. 导师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贵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生导师队伍虽在数量上、质量上有一定的保障,但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与行企业的工程应用研究合作不够深入,导师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学位论文总体完成情况较好,但是仍有部分同学论文第一次抽检不通过,主要的原因是选题的方向、研究的内容与教指委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均要求按照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后继续送审,否则无资格参加硕士论文答辩。
六、改进措施
1. 适度增加招生规模: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在贵州各地州市与贵阳地区高校定期开展招生宣讲;对考生开展数学与英语的专项复习指导;适度增加招生规模(含东盟留学生),计划每年招生50-60人。
2. 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
(a)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继续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以项目主导、联合培养等形式,构建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发挥贵州民族大学深厚的科研积淀,挖掘学科优势。(b)推进与职业资格衔接: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实践考核与特定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研究生培养内容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效衔接,使该硕士点成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
3.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设计建设应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优化:
(a)突出课程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指导思想明确,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b)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配置合理,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c)及时把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增强知识的前沿性。
(d)把素质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e)结合工程硕士课程特点和最新发展动态,增加实践课程与专业实践的学时数,提高时效性,强化学生问题导向与综合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