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020/09/01      · “优质睡眠,蓄能启航”——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举办世界睡眠日主题讲座    2025/04/11      · 访企拓岗促就业 产教融合谋发展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与贵州绿兴清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交流互访    2025/04/09      ·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召开学风建设动员暨学业辅导会议    2025/03/14      · 生态学院开展新学期学生宿舍走访活动    2025/03/03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底部导航>>通知公告>>正文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报告 
 办事指南 
 资料下载 
 网站地图 
 电话 
 
贵州民族大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微专业碳中和技术领域2025年春季招生简章
2025-05-21 15:06   审核人:


 

、微专业介绍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为核心特征。在全球“双碳”战略不断深化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对碳中和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我国明确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正推动传统能源、制造业、建筑业等重点行业加速向低碳化转型,迫切需要大量掌握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节能降碳技术实施等专业技能的人才。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碳管理相关岗位缺口已突破千万大关,然而具备系统化专业知识的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

本微专业依托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专注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碳中和技术,致力于打造服务于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特色微专业。通过与工信部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机构省级多领域权威第三方、第四方服务机构,以及零碳工厂、园区评价认证授权机构——贵州黔龙汇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构建“3+2”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机制(“院企研”三方面协同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两轮驱动),培养既具备理论素养又拥有实战能力的复合型碳中和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随着贵州省“工业倍增行动”和大生态战略的深入推进,本地企业对绿色低碳转型人才需求尤为旺盛,职业发展空间广阔。通过本微专业本轮次课程培训,毕业生将掌握节能降碳、绿色制造体系评估等核心技术,能够在企业端参与工业节能诊断、碳资产开发与管理;在政府部门从事双碳政策制定、环保项目监管;在第三方机构承接碳核查、绿色认证等业务,实现人才供给与绿色低碳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培养要求

本微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系统掌握双碳政策法规、碳排放核算标准、工业节能技术、碳资产管理等核心知识;

2. 掌握碳核查报告编制、节能诊断方案设计、绿色认证申报等实践技能;

3. 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熟悉碳市场交易、绿色制造体系创建等相关业务流程。

四、招生对象及条件

本微专业2025年春学期课程面向贵州民族大学大四本科毕业生和研三毕业生开课,旨在深化产教融合育人,促进毕业生就业。要求学生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金融学等学科基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有浓厚兴趣。

五、学习时长

本轮次课程学习时长35天。

六、授课方式

本微专业独立开班。本轮次采用“理论教学+企业实训+项目实战”模式集中轮训,校内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企业导师开展实训教学。

本轮次周一至周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七、学分认定

毕业生毕业或结业离校前,修完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且成绩全部合格的,按省教育厅和学校教务处通知要求,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及时为毕业生提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微专业碳中和技术领域的学分认定。

八、招生时间安排及报名方式

202552324:00之前符合报名条件的同学使用学习通扫描二维码报名或者输入邀请码:48651322加入班级。

报名后按要求完成课程,请审慎认真报名。

 

、微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

36

2

2025.05~2025.06

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编制

72

4

2025.05~2025.06

《碳中和技术》

72

4

2025.05~2025.06

能源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技术

36

2

2025.05~2025.06

《碳排放管理》

36

2

2025.05~2025.06

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实训

36

2

2025.05~2025.06

合计

288

16

 

1. 基础理论课程:《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

作为入门课程,阐述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各国行动、影响,引出碳中和的概念、目标与意义,构建宏观认知框架,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 核心课程:《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编制》《碳中和技术》《碳排放管理》

《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编制》,在了解碳中和目标后,学习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编制流程,明确如何量化碳排放,这是开展碳排放管理、评估碳中和进展的关键基础。

《碳中和技术》,基于对碳排放的认识,进一步学习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技术手段,涵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能源技术等,探索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 

《碳排放管理》,在掌握相关技术与核算方法后,学习如何在企业、区域等层面进行碳排放管理,包括制定减排策略、建立管理体系、开展碳交易等,将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际管理场景。

3. 实践课程:《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实训》

作为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训中综合运用上述理论与方法,模拟创建绿色制造体系,涵盖生产流程优化、能源管理、碳减排实践等内容,实现从理论认知到技术方法,再到实践应用的完整闭环。

4. 特色课程:《能源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技术》

结合贵州省资源禀赋状况和省“工业倍增行动”、大生态战略,聚焦能源系统分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从能源结构调整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培养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审一校:彭艳

二审二校:朱四喜

三审三校:马托

关闭窗口
     
 学院新闻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办事指南 | 资料下载 | 网站地图 | 电话 
版权: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
Copyright©by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c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School of Chinese Pharmacy), GZMU
黔ICP备09004742号-1
 
总访问人数:
今日访问人数: